查看原文
其他

刘太品:《新晴雨悬联自对》《涂德海诗联选》序

对联天地 2023-04-08


本公众号以传播中华楹联的大美为主,兼顾诗词、书法等。谢谢你的关注!

重要链接:

使用微信支付宝订阅2021年中华楹联报,方便快捷!

*  楹联同题:海天佛国——普陀山  李进才主评



《新晴雨悬联自对》序言

 

河北邯郸肥乡区刘永清君,与我文字相交,迄今十有余载。刘先生身为政府部门领导,从政之余,雅爱诗联,曾任肥乡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现为名誉会长。刘先生近年来以“新晴雨”为网名,团结凝聚了一大批诗联爱好者,在网上举行了持续性的“悬联征对”活动,每日出对五比,已连续坚持七百余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网上楹联文化景观。

“悬联”满七百期后,刘永清先生拟把七百期的出句和自己每期的对句加以汇总,编辑成册,付梓出版,是故嘱我为序,略谈一下古今悬联征对的情况,以及对于当前联界倡导新声的看法等,我由是得以通览了这部书稿。

一谈及“悬联征对”,估计大多数读者浮现在脑海的第一印象,是民间对联故事中的神童才女巧对,如苏小妹难新郎的“闭门推出窗前月”、苏东坡难孙觌的“衡门稚子璠玙器”及某千金小姐招亲的“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等。不过,这类故事多属民间的杜撰,并无史实依据,只能算是“悬联征对”现象的滥觞。同时,“悬联征对”还与另两种文化现象关系密切,一是起源西晋的文人雅士间的口头应对,如著名的“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再就是传统蒙学中的对课,私塾先生会从短到长,出句令学生应对。不过,上述这些与严格意义上的“悬联征对”,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面向全社会的群众性征联活动,是当代楹联文化的一大特征,但从晚清开始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活动。最早是文人个人在交游圈子内的出句征对活动,如刘大白《白屋联话》所载的一个“无情对”:

清末光绪年间,有一个天津人曾以“三径渐荒鸿印雪”征对,有人对以“两江总督鹿传霖”。

再如聂景孺《联语》记载他出句求对的事情:

龚定庵词有“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结尽燕邯侠子”句,久为人所传诵。因续成一联云:“愿得黄金无量数,交尽美人名士,结尽燕邯侠子,更填平世路不平处。”久之未能属对,因悬赏征求之,得两联,尚可诵。一云:“剩携绿酒几多觞,觅个月地花天,做个烟火神仙,且还了人生未了缘。”一云:“纵观青史若干年,许多盗贼圣贤,几多诗酒神仙,总难了风尘未了缘。”上则潇洒,下则感慨。

其次,就是朋辈间以诗联结社,在社内进行的征联,如陈方镛《楹联新话》载:

某社前曾征联,出句云:“秋容易老,一年容易又秋风。”所取诸作,前列者非皆有目共赏,惟最后一联曰:“旧恨难消,两地恨难逢旧雨。”叠字造句颇工雅,而几为沧海遗珠。文章自古无凭据,孰意联语小品,亦竟乏月旦之公评,相与嗟叹不置。

又如民国十三年平襟亚《滑稽联话》载:

某君文雅士也,尝创为联社,令人属对。其高列者贻之楮墨,曾拟上句曰:“一行孤雁连天起。”俄而揭晓,弁首者为:“半只烤鸭满地游。”

前一则应对句的优劣我们且不去品评,后一则虽然是以笑话的形式记载下来,但我们至少从中可以想见清末民初之际民间“结联社”和“出句征对”的基本情况。

再次,就是借助报刊这种新兴起的传播媒体而进行的社会性征联活动,此类例子甚多,如吴恭亨《对联话》载:“二十余年前,《申报》曾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十字征联。”刘大白《白屋联话》载:“民元的《民立报》上,曾经以‘社会党’三字征对。”以及“记得民国初年,我曾在绍兴《绍兴公报》上征对两次。”范笵《古今滑稽联话》载:“民国初年,禁鸦片甚急,杭州《浙江潮报》征对云:‘因火为烟,若不撇开总是苦。’”以及“曩某报以‘三鸟害人鸦雀鸽’征对。”情节较生动的是《楹联新话》所载的一则,系从朋辈间征对演化到登报面向社会征联:

某名士赴友人处贺合卺之喜,见洞房中锦烛花开,结成双蕾,乃撰一联语,悬于壁间,曰“花烛烛花开并蒂”,倩众宾属对,同申庆贺。迨酒阑席散,迄无应者。遂复登报章,悬奖广征。同里陈君曼云偶得句云“酒樽樽酒结同心”,语既精巧,且与新婚仍关合,亦雅制也。

总之,晚清及民国的征联活动,以出句征联,也就是“悬联征对”为主,限定某一主题令作全联的事例很少。出句征联的特点,则以突出文字技巧为主,但也兼顾到了意境,或优美,或雄壮,或轻松诙谐,文人气息很浓,极少见到商业性的征联。

当代群众性征联活动的一个标志性活动,是1983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活动以“碧野林间牛得草”“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出山海,踞岭催涛,纵观千秋华夏风流史”等七个出句,向全国电视观众征求对句,征联收稿达17万对,一时引起社会轰动,从此引发了全国各级各类的征联活动。当代征联活动的最高纪录,是2002年2月中央电视台一套在大年初一到初七,推出的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我以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身份担任节目撰稿人,共设计了“山大王大山”“元宵夜宵夜元宵”“江河湖海浪淘沙,波涛汹涌”等七个出句,向全国电视观众征求对句,在短短七天之内收到应征信十万余封,对句达五十多万条,可谓盛况空前。

当代征联活动借助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既可起到很大的社会宣传效果,又能收到相当数量的楹联作品以供主办单位实际使用,所以被很多单位用来进行政策宣传、形象宣传和商业宣传。于是,传统的“悬联征对”的形式渐渐让位于“设定主题,让作者自撰全联”的形式。目前全国各地每年举办的全国性征联活动在四百次左右,绝大多数都是主题征联,出句征对只占很小一部分。

晚清及民国的征联活动,都是一次性的活动,当代征联活动中开始出现系列性征联的新态势,比如1983年开始的“全国迎春征联”,后来延续了五届。有些省市坚持一年一度的征联活动,如合肥市的迎春征联已坚持二十四届,湖北省春联大赛甚至达到了四十一届,但这类活动一般都从“出句征对”的形式转向了“征集全联”的形式。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我于1990年在故乡单县组织第一届迎春征联活动,此类活动后来坚持举办了十六届,首届以“月逢月半圆,圆月高悬半月台”为出句,只收应征对句。这种征联活动的出句难度很不易把握,出句太易,则对句很难评出高下;出句太难,则大奖容易空缺。比如我曾为单县“园丁杯”征联拟出句“木秀五方,春风闲沐荣桃李”,以最后五字“木”字的位置为机关,这种“难度系数”就很难收到既满足形式要求又合乎内容主题的优秀对句。所以,后来的征联活动就慢慢演变为“应征联”和“自撰联”两种形式同时征。再到最后,就干脆只收“自撰联”了。

由以上对古今“悬联征对”历史的叙述,大家就可以看出,刘永清先生连续七百多期的“悬联征对”,其实已经创了当代楹联文化活动的一个纪录,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再小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创造奇迹”的人生道理。

关于在当代对联创作中使用旧声还是新声的问题,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由于争论太多,所以使很多人弄不清“普遍原则”与“个人偏好”的区别,每每把“观点”与“事实”混为一谈。首先,从“普遍原则”来讲,中国楹联学会的《联律通则》也早已明确了新旧四声的“双轨制”规则,只要同联不混用,则作者从新还是从旧,完全听任“个人偏好”。其次,主张完全使用旧声,或是主张完全使用新声,这些都属于个人“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支持新声和支持旧声这两种相反的观点,都存在着一定的“事实”作为支撑。比如,在学校楹联教育中强制推行旧声,至少与学校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法定义务相违背;而绝对回避旧声,则会在阅读和学习古人作品时遇到许多困惑。在另一些场合,如在一个接待海内外游人的传统宗教祠庙悬挂楹联,使用新声也会带来相应的阅读障碍。既然对立的两种“观点”都有其不能适用的“事实”,那么我们唯一的出路还是回到并不完美但非常实用的解决之道上,也就是实行新旧声的“双轨制”。因为自己在创作时的“个人偏好”,只能用来束缚自己,不可以用来强求所有人遵循,而能让所有人遵守的法则,必然是一种妥协的折中方案。

如果完全抛开“观点”,我们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静态地看,在使用新声的作者中,初学者所占的比例肯定是高的,而在最成熟的作者群中,使用旧声的比例肯定会更高一些。用动态的眼光来考察,大多数作者会随着经典佳作阅读量的增加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由使用新声转向使用旧声,而相反的从使用旧声转而使用新声的作者,就相对较少。从我个人习惯来说,是倾向于旧声,但不排斥新声,在个别字词不便调整时,也乐于用“新声联”来搪塞过去,这一做法,从负面来评价肯定是“机会主义”和“偷懒”,从正面来评价,也可以说是“包容”和“灵活”。

总的来说,只要是“观点”,就肯定会受个人思维的局限,就肯定不是什么“绝对真理”。“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在具体场景和问题上的“适用”与“不适用”,也就是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刘永清先生组织的这种网上“悬联征对”来说,大部分作品属于短时间的“急就章”,而且基本上是不进行书写和悬挂的“非实用性对联”,所以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三项原则:

一、总体上说,悬联征对活动,可以使用新声,也可以使用旧声。

二、当出句明显使用了旧声时,对句必须使用旧声;当出句明显使用了新声时,对句必须使用新声。

三、在出句看不出新旧声时,对句的新旧声随作者自便。

以上文字,自我感觉基本上完成了刘永清先生所布置的“任务”,但是,这些文字也纯属我个人的“观点”,是不是“合理”——合读者们内心之理?是不是“适用”——适刘先生书序之用?还需要事实的检验。

此为序。

                           刘太品

              2020年12月2日于历下挟仙抱月之堂



《涂德海诗联选》序

荆门涂德海先生,是当代知名诗人,也是荆楚联界公认的精英人物。早在1995年,荆门市楹联学会成立时,他就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所以在我1998年初入中国楹联学会任驻会秘书时,就对先生的大名极为熟悉。

2001年,我与涂先生共同的友人——诗人柳屏不幸因酒殒命,我曾主持其丧事并亲致悼词,期间与涂先生更多了些直接交往。2004年柳屏逝世三周年之际,涂先生又联络我发起征集缅怀柳屏作品的活动,编纂成《长歌祭柳屏》一书,他以一己之力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工作,这更使我对他有德有才、重仁重义的俊节高标深为感佩。一个能真正为死者尽其心的人,肯定更能为生者竭其力,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我个人以为,涂德海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德性如海”的真君子。

时光荏苒,韶华易逝,转眼已经是庚子年深秋,年届八十的涂德海先生来电说拟编辑出版《涂德海诗联选》一书,并嘱我写些文字以为序言,这使我深感惶恐惭愧,加之疫情以来工作压力不减反增,所以在几番推托之后,已拖至岁杪,先生大著已经排版待印,这使我不得不抽出时间通读书稿,勉力完成涂先生的殷切嘱托。

《涂德海诗联选》由诗三百、联三百组成,中间又穿插有百幅书画作品和百幅摄影作品,这使得本书在形式上丰富多彩,令人赏心悦目。至于内容方面,涂先生在诗词曲上的造诣,以及在楹联创作方面的修为,当代诗坛联界早有公论,本书又附有湖北联坛名宿、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郭省非先生的赏析文章,读者可以藉此对涂德海先生精妙的文笔作更深入的体悟。涂先生诗风以雅正为归,词曲别有婉曲之致;其楹联作品则格律精工,气脉畅达,文风朴厚。涂先生诗联作品所吟咏的对象,或为祖国山川,或为桑梓风物,或为至亲良友,每每发于真情,含乎大爱,古人所戒“语不徒发”,涂先生可谓得之矣。

荆楚之地古来文风昌盛,故有“惟楚有材”之说。湖北作为当代四个“中国楹联文化强省”之一,楹联文化事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楹联创作上更是花繁果硕。涂先生这部《涂德海诗联选》的出版,为湖北诗联界又献上了一颗硕大的金色果实,应该是件可喜可贺的雅事乐事。在此恭敬地向涂德海先生道贺,并祝先生“仁者寿、德者康”,在耄耋之年继续焕发艺术青春,为他热爱的时代和乡梓留下更多更美的诗联佳作。

是为序。

                           刘太品

               2020年12月1日于历下挟仙抱月之堂






2020年中华楹联报各个版面投稿须知:


一版:为新闻动态版。传递中国楹联学会的声音、活动,宣传各级楹联、诗词组织的经验、动态。各级楹联、诗词组织开展的重要活动(600字左右或更少)。一版投稿信箱:zhylb1b1@163.com

二版:为楹联赏析版。主要刊登古今楹联故事、楹联游记散记、楹联赏析、百家争鸣、创作体会、获奖感言、摄影配楹联等。二版投稿信箱:zhylb2b2@163.com

三版:为佳作欣赏版。主要刊登楹联理论、楹联新作、擂台揭晓及点评、各种贺联、获奖作品、绘画配楹联等。三版投稿信箱:zhylb3b3@163.com

四版:为综合副刊版。主要刊登各种专题、诗词、辞赋、古文、书画、摄影、诗歌、散文,征稿启事等。征稿启事和各种广告还可以根据需要和主办单位要求在任何版面刊登。四版投稿信箱:zhylb4b4@163.com



对联天地(dltdwxgzh)编发,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要链接

有奖征集纪念弘一大师驻锡温州100周年诗联及弘体书法  2021年3月20日截稿

想了解中国近代100年,看这套书就够了!它是读者票选的近代史十佳读本,超过1亿搜索量

央视网中国楹联学会等单位联合发出辛丑年春联征集令 12月31日截稿

少年国学游 经典文化知识主题 给孩子定制的国学启蒙书

第146期“兴隆杯”对联擂台,汪星群出句,12月20日9时截稿

天津咸水沽镇“家风园”海内外大征联启动,2021年1月10日截稿

“换玉杯”联观世相(110)12月3日9时截稿

“甘棠杯”2021年全国春联大赛,火热进行中,12月20日截稿

第153期“三味奇杯”对联攻擂 郭新华出句 2020年12月10日9时截稿

使用微信支付宝订阅2021年中华楹联报,方便快捷!

* 读经典故事掌握100个写作技巧,“出口成章”怎么来?必“胸藏文墨”!



喜欢本篇请在右下方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